查看: 923|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庸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5 05:2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欲望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本身永远没有休止符;当你殚精竭虑,倦体劳神地达到了欲想中的目标后,困乏和无聊就浸透了你。为了摆脱这一尴尬,你的眼睛又茫然地盯着前方,那里,一个新的更大的诱惑在朝你频频招手,飞送秋波,于是你脚步蹒跚地又开始了新的跋涉。随着滚雪球式的欲望级数的不断升高,你消耗的心力也愈来愈多,到后来不是只留得不是倦怠便是困顿,纵身欲望的程度与心理的空虚正好成正比。比方说,如果人完全戒绝掉情欲,是否意味着幸福安宁的获得呢?现代心理学已指出这种做法的危险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5:47 | 只看该作者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量度,做事达不到这个量度或超过这个量度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既然“循欲是苦,绝欲也是苦”,那么要要避免痛苦而获致幸福,就得自修持了。循欲绝欲是两个极端,我们要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数值。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被孔子誉作最高品德的中庸。“中”即适中,既不要不够,也不能过分。“庸”是运用之意。“中庸”即用“中”,即善于把握“中”的尺寸,随时做到适中。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量度,这就是“中”,超过这个量就是“过”,没到这个量就是“不及”。“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合作不够的效果常常是一样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6:06 | 只看该作者
讲中庸之道运用于生活,便有卷舒自如,合乎天运之境界。在综合了儒道禅智慧的《菜根谭》里,我们时常听到此类声音: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滋味。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6:21 | 只看该作者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情怡性;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忧勤过度则有损己身,淡泊过度则无以利人。忧虑天下悲悯众生而全力以赴的投身工作,这种人可敬可佩,但如果一个人成了架工作机器,又何以适情怡性?恬淡寡欲,不与世争,这确乎是种高风懿德,但是如果恬淡到对世界竟至于冷漠的地步,则其人生境界过于狭隘,他也难逃自利之嫌。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天和地看起来虽然毫无变化,但光阴流逝,从不停息。所以君子平素要有一份远大之志,要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弘愿,并将它形诸实践。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白天与夜晚虽然不停地交替,但日月的光明,却万古不变。所以君子置身社会,工作繁忙时,不妨有份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意味,即使在超负荷运转时,也要保持悠然高远得心境。我们既不能使身心一味的“放”,因为放的过度容易流于狂妄浪荡,只图享乐,缺乏责任心,坠陷于欲壑之中;也不能过于“收”,因为“收”的过度容易流于枯寂冷漠,死气沉沉,毫无生趣,于己于人,皆无裨益。故当执其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才能超凡入圣。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6:34 | 只看该作者
中庸的智慧见于人生经验诸多方面。“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这些格言警句,是其在生活中不同侧面的表现。宋代邵雍的《安乐窝中吟》“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道出了欣赏生活的普遍美感经验。李密庵的《半半歌》则将此心态描绘的更为仔细:“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面翻颠,马放半鞭稳便。半少确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餐,会占便宜只半。”就如同一首小诗,《处世之道》:
  别在原野上停留,
  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
  世界显得最美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6:49 | 只看该作者
在调整个人性格时,中庸之道也可发挥起妙用。古时性急的人常常配韦,因为韦(熟皮)性柔软,性急者配之于身,用以自戒,可提醒自己办事要缓慢稳重些;性缓的人则常常配弦,因为弦(弓弦)时常被拉紧,性缓的人配之以提醒自己办事要迅捷果决些。庄子亦可谓妙得中庸之道之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7:05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在山中行走时,看到一棵很粗大的树,枝繁叶茂,伐木的人听栽树旁而不去砍伐它。庄子询问其故,那人回答说“因为这棵树什么家具也做不成,一点用处也没有。”庄子当即开示弟子:“这棵树因为不中用所以能享尽自然的寿命啊。”庄子从山上下来后,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很高兴,吩咐僮仆杀一只鹅招待他。童子问:“现在家里只剩下两只鹅乐,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要杀那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次日学生问庄子:“山上的树木,因为‘不材’所以享受自然的寿命;主人的鹅,却因‘不材’而被杀。请问你何以自处呢?”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乎是妥当的位置,其实不然,这样还是不能免于累患。若是顺其自然而处世,就不是这样的了。既没有荣誉,也没有毁辱,时隐时现如龙现蛇蜇,顺着时序而变化,不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时进时退,以顺应自然为原则。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这样怎么会受到累患呢?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锐利就会遭到挫折,崇高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被谋算,不肖就会受欺辱,怎么可偏执一言呢?可叹啊,弟子们切切记住,凡事只可顺其自然。”
  庄子的这番话很值得玩味。中庸的智慧是适中,不偏于任何一个极端。但禅意的中庸却不仅仅是在两者之间寻取一个绝对的中间值。如果心里存有在两点之间找一个等距的位置的念头,则它的本身又必将成为新的枷锁。因此庄子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禅的中庸的最根本的精神:顺其自然,不滞留于任何一个固定点,“不居内外及中间”,方能得白云舒卷一任长风之妙,这是我们应当迈出的第二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8:01 | 只看该作者
《碧岩录》的作者佛果禅师在当主持时,其师五祖法演给了他“法演四戒”:一.“势不可使尽,势若用尽,祸一定来。”人们往往顺着势去作某些事,但在势盛时,却不知不觉播下了毁灭的种子。二.“福不可受尽,福若受尽,缘分必断。”红颜少女如果整天对镜自照,想着处处展现自己的自韵,而不能安心于能尽其能的工作,那么顾盼之间,也就变为明日黄花,人老珠黄,只好自叹薄命了。三.“规矩不可行尽,若规矩行尽,会予人以麻烦。”当领导的,如果表现的精明能干,事事限制,则属下一定成不了大器。四.“好话不可说尽,好话若说尽,则流于平淡。”任何好话,如果说得太详细就会给人索然无味的感觉。这也就是常说的“话说三遍如稻草”之意。
  如果把过度的绝欲、淡泊、闲暇、收身心、不材等与过度的循欲、忧勤、繁忙、放身心、材等分别用“僧气”、“俗气”来表示的话,那么只有超出僧气、俗气,不凝滞于其中任何一点--两端、内外或中间时,最后在送南泉普愿禅师的提醒:有位和尚来问案,叉手而立。南泉说:“太俗气!”那位和尚听罢,便合掌而立。南泉又说:“太僧气”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5:29:06 | 只看该作者
{:soso__17271114061478141506_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6:01:1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好空旷!~

不睡的都在睡,要醒的也在睡,找到了临界时间{:soso_e120:}
11
发表于 2012-11-25 09:06:02 | 只看该作者
中的智慧  要是想往前探究  可以探究到尚书的时代了  我记得在《尚书》中有云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12
发表于 2012-11-25 09:06:55 | 只看该作者
后来  允执厥中  这十六字成了儒家的十六字心法   而道家的辩证思维  也吸收了很多   
13
发表于 2012-11-25 09:07:26 | 只看该作者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    这就是明朝人的总结了
14
发表于 2012-11-25 09:09:33 | 只看该作者
而我个人对中庸的理解   却是和谐   凡事都有两面性   不偏不倚  为之最好  
15
发表于 2012-11-25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上面俩闲人在论道呢

点评

修罗王 一平  发表于 2012-11-25 17:48
16
发表于 2012-11-25 14:29:4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34:}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17:48:19 | 只看该作者
古浪 发表于 2012-11-25 09:09
而我个人对中庸的理解   却是和谐   凡事都有两面性   不偏不倚  为之最好

和谐 真的是一种 境界
18
发表于 2012-11-25 18:36:5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19
发表于 2012-11-25 20:06:37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悲哀:
一、认识不到错误     二、认识了错误,不知道如何解决     三、认识了错误,知道解决方法,就是不去做
20
发表于 2012-11-25 20:37:49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