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76|回复: 5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炒单,波段,长线】这些交易者理念和品格的区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3 15: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选摘自《商道》的故事



【区分“小富大富”的远见卓识】

1832年壬申年,林尚沃被授郭山郡守一职,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辛未年,林尚沃因在洪景来之乱中守城有功,朝廷曾任命林尚沃为五卫将,但林尚沃坚辞不受。辛巳年,林尚沃作为办务使出使北京为朝廷建功,被除授莞营中军之职,再次坚辞不就。

但被授予郭山郡守是皇帝亲自下的御旨,林尚沃无法推辞,如果再推让就是违命逆上了。小城郭山隶属定州郡,洪景来叛军最后被迫转入防守时,从定州城退到郭山并在这里负隅顽抗四个月之久,直到林尚沃赴任时,这里仍没有摆脱叛军之城的恶名。

尽管洪景来之乱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郭山仍没有完全从那次惨痛的叛乱所造成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到处是一派萧条的景象。林尚沃时年54岁,正处于如日中天之时。

林尚沃任郭山郡守时的一则逸事流传至今,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林尚沃对经商独到的见解,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商业哲学。古谚有云:“小富勤劳出,大富天成就。”但林尚沃又是怎样区分谁能成为小富,谁能成为大富的呢?他是根据怎样的标准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自林尚沃到郭山任郡守之日起,府上的厢房无时不刻不是挤得满满的,其中大部分人是为向林尚沃借钱而来的。

一天,林尚沃走进厢房,发现有三个陌生人坐在那里,便问他们为何事而来,三人异口同声地答道:“我们来是想请大人借钱给我们。”

于是,林尚沃问第一个人:“你借钱要做什么?”

这人答道:“小人想借来做生意本钱。”

林尚沃再问其他两人同样的问题,他们的问答同第一个人如出一辙,都说要借钱去做生意。

林尚沃看着三个人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最后突然放声大笑:“哈哈,你们三个人都想做生意,这真是个好主意。好吧,现在我借给你们每人一两银子,你们拿这一两银子去,五天之内尽力而为,看能挣多少钱回来,我会根据你们挣钱的情况再决定借给你们多少钱。”

就这样,林尚沃让下人给这三个初次见面的人每人拿了一两银子。

五天后,借钱的三个人非常守时地又来到林府。林尚沃首先问来自咸镜道的商人:“你挣了多少钱呢?”

咸镜道商人很谦逊地说:“我用这一两银子买了些草绳,做成了五双草鞋,每天拿到市场去卖,一天卖一双,一双挣一分银子。”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五分银子:“就这样,五天一共挣了五分银子。”

第二个人是平安道人,当林尚沃问他挣了多少钱时,平安道商人说:“我用一两银子买了竹子和窗纸,用一天时间做了五个风筝,第二天赶上春节,一会儿就都卖光了。现在我除了一两银子的本钱外,还挣了一两银子。”

五天之内,不但能捞回本钱,而且还能挣到一两利钱,这个商人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林尚沃又接着问第三个人,这是个黄海道人:“你用这一两银子干了些什么呢?”

而这个黄海道商人以一种很不屑的神情回答:“大人,您觉得一两银子能做些什么生意呢?”

“这么说,你是一分钱也没有挣到了?那你这几天干什么去了?”

“我拿这一两银子喝酒去了。喝了一天,花了九分银子,只剩下一分了。”

“那你又拿这一分银子干什么了?”

“我用这一分银子买了一张白纸。”

“白纸?”林尚沃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解地问道,“你买一张白纸做什么生意?”

那人哈哈大笑:“一张白纸能做什么生意呢?我只不过从酒保那儿借来笔墨在这白纸上写了封所志。”

“什么内容的所志?”

“是这样的,我说我目前正在一所寺庙里攻读四书五经,请义州府尹老爷为我提供一些读书期间的开销。”

“原来如此,那结果呢?”

“府尹老爷差人给我送来10两银子,我把它带来了。”黄海道商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10两银子,放到林尚沃面前。

所志,是指呈给官府的诉状。在古代朝鲜,当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一些事情需要官府裁决或需官府帮助时要给官府写诉状,相当于今天的陈情书或请愿书。“所志”一旦呈给地方长官或有关官府衙门,就由专门负责的官员浏览具体内容并对其做出批示,所做出的批文又称“题音”。那个黄海道商人正是用这个办法从义州府尹那儿得到了10两银子。

五天之内,三个人都用一两银子作本钱,一个编草鞋挣了五分银子,一个做风筝挣了一两银子,第三个人用常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弄到了10两银子。

当初借给每人一两银子给他们五天的时间去挣钱,并没有规定是做生意还是用其他别的什么方法,现在到了林尚沃履行自己诺言的时候了。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询问,林尚沃做出了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借给编草鞋的咸镜道商人100两银子,借给做风筝的平安道商人200两银子,借给写所志的黄海道商人却一出手就是1000两银子。

借给三人钱后,林尚沃让他们各自写下借据,并对他们说:“你们拿着这些钱去吧,给你们一年的时间尽你们所能去做生意,一年后的今天再到这里来。”三人拿着银子走了,一个在旁边目睹了这一切的书生问林尚沃:“大人,您为什么给编草鞋的100两银子,而给做风筝的200两银子呢?”

林尚沃对做生意自有其独特的看法,他是这样回答的:“编草鞋的人兢兢业业,不会浪费一点钱,但做生意不能用一两去挣一分,那种做生意的方法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播下的是麦子,收获的还是麦子,他这种人肯定饿不死,但也绝不会成为一个富人。古语云“勤快的人虽然饿不死,但也成不了富人”,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只给他100两银子。”

“那您为何要给做风筝的200两银子呢?”

“那个做风筝的人比编草鞋的聪明,有头脑。他能够很巧妙地利用春节人们要放风筝这个机会,说明他擅长观察时机,但做生意仅看到眼前的时机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很可能有一天陷入被动一蹶不振,也就是说只看到眼前的机会的商人可能会一时成功,也可能会一败涂地,所以他们之中确实有一些人成了富人,但不可能成为巨富,因为他们在做生意时只讲究商术。事实上,经商绝不是投机取巧,也绝非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

“那么,”那个书生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问林尚沃,“您为什么要给写所志的那个人1000两银子呢?他完全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家伙,根本不肯下力气去挣钱,是一个借了钱只知道喝酒的懒鬼。为什么大人要把1000两银子借给一个喝酒喝到最后只能买一张白纸写所志给府尹的人?”

对于书生尖锐的提问,林尚沃是这样回答的:“我之所以借给那人1000两银子,是因为这个人不是那种为钱所累的人,为了钱而去拼命挣钱的人根本挣不到大钱,一个人只有把挣钱作为一项事业,顺其自然而为之才是挣钱的最高境界。如果过分追逐钱财,他的事业肯定要失败,所以俗语讲‘钱就像女人一样’,女人越漂亮,你越要经常训斥她,冲她发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一年以后,在约好见面的那天,三个人又一次聚集到了林府。曾经编草鞋的咸镜道商人还清了他所借的100两银子及利息,并告诉林尚沃:“我这辈子只会拉风箱打铁,也不会做别的买卖,我用从大人这里借到的钱开了一间铁匠铺,这一年来制作出各种犁啊、铧啊等工具拿到市场上去卖,挣了一些钱。”

“那么,你在这期间又干了些什么呢?”林尚沃问曾经做风筝的平安道商人。

“我用您借给我的钱在沿海四处收购盐和干海货,然后运到内陆地区卖掉,再在内陆购买一些农产品和药材运到全国各地出售,挣了不少钱。现在我已经开了五家店铺,这全是托大人您的福啊。”

林尚沃最后问那个用一张白纸给府尹写所志的黄海道人:“这段时间你做了什么生意?”

与其他两人不同,这个人行动举止显得极为落魄:“大家也都看到了,我这次是空着手回来的。我本想就此走掉不回来的,可是想起与大人您订下的约定,我不能就那么偷偷地逃走。”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见林尚沃问起,那人回答说:“我拿着大人您借给的1000两银子去了平壤,本来想做一次贩马的生意,但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我被一个漂亮的妓女迷住了。唉,男人一旦与妓女厮混到一起注定是什么也干不成了。人都说这妓女啊就是一座销金窟,我当初就想知道这窟究竟有多深,便开始将银子投了进去。”

这人居然面不改色地继续讲了下去:“可是一个月时间都不到,我还未搞清是怎么回事,那1000两银子已经全部进了洞,一点痕迹都不留,消失得无影无踪。唉,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再深的洞穴也比不上女人的洞深啊。”

“那后来呢?”林尚沃又接着问。

那人回答道:“与大人约定的时间临近了,我请求那个妓女看在这段时间结下的情分上给我一点盘缠,最后她给了我五两银子,我才得以回到此地来见大人。”

“那么借我的钱,你打算怎么办?”

“还债得有钱才行啊,我现在是身无分文。实在没有别的办法的话,我只能留在大人府上当个下人来抵债了。”

这个人真是厚颜无耻,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俗话说“二流子装相装不了三天”,这家伙拿着别人的1000两银子说是去做生意,现在居然混成这个样子,当初就应该把他扫地出门赶出去。

屋子里的人都屏住呼吸竖起耳朵听着他们的对话,看林尚沃如何处置这个人。谁也没有料到,林尚沃只是淡淡地问:“我不用你留下抵债,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想向大人借点钱去做生意。”这个人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简直有些近乎无赖了,借别人的钱无力偿还,居然还好意思再接着借。

但林尚沃并不介意,竟然又借给他2000两银子,他对这个人说:“拿这钱去做生意吧。记住,一年之后要回来见我。”

这个人拿到钱后很快便离开了。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禁不住问林尚沃:“您究竟为什么要再借钱给他呢?这家伙不过是一个沉湎于酒色之中的二流子而已。这次他拿到钱后,肯定又要去花天酒地,这回不知要拜倒在哪个妓女的石榴裙下了。”

林尚沃笑着回答说:“你们有所不知。古语说得好,麻雀会为放在眼前的食物欢欣鼓舞,唧唧喳喳地围上去吃,而大鹏却是吃一次东西后五年内不吃不喝,呆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这话最早是庄子说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谁知这人是不是也会变成一只大鹏呢?”

“您是说那个二流子也能成为一只大鹏?”

听到此话,林尚沃禁不住乐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林尚沃或许是从这个人的所做所为中联想起自己早年在北京的那段经历。那还是二十多岁时,年轻的林尚沃跟着李禧著在北京的一家妓院里偶然遇到了绝色美女张美龄,不忍心拒绝女人“救救我吧”的哀求,不仅倾其所有还私自挪用东家的钱,出资500两银子为那女子赎了身。林尚沃也因此而遭到义州商界的排斥,一度沦为为人所不齿的小货郎。虽说没有像那个黄海道人一样在一个妓女身上一掷千金,林尚沃当时不也是为挽救一个女人的生命而甘心情愿地放弃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吗?这段经历常人难以理解,但正是在那个转危为安并因此得福成为高官夫人的张美龄的帮助之下,林尚沃最终控制了北京的整个商界。或许那个人的荒唐行为使林尚沃回想起往事亦未可知。

不管怎样,所有的人都知道了林尚沃借钱的故事,大家都拭目以待,想知道那个二流子这一年里究竟会拿那2000两银子干出些什么名堂。

但一年过去了,到了约定的日子里,那个黄海道商人影踪全无,压根没有露面。很快,林尚沃被一个骗子骗走一大笔钱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义州城。

一晃数年过去了,已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的那个黄海道人又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出现在林尚沃面前,他见到林尚沃就笑嘻嘻地磕头行大礼:“大人一向可好?”

“你这是怎么回事?你看现在都过去几年了?”

“回大人,现在准确地说,已经过去八年了,”那个人毫无愧色地说,“过段时间我会把这些年来的事情向您禀告明白。但这次来找您是又想求大人一件事。”

“又要我做什么?”林尚沃故意以一副很吃惊的表情问,“难道还要借钱不成?”

“不,不,大人,这次不是向您借钱。”

“哈哈,我量你也不会再借了,那你求我什么事?”

“请您为我准备好10头牛和10辆结实的牛车,以及赶车的人。”

“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大人先不要问,等我10天后回来您就明白了。”

林尚沃二话没说,吩咐下人照黄海道人的要求备好牛车交给他,黄海道人带着这些牛车和人便离开了,谁也不知他要去哪里。

商道即人道

消息很快又传遍了义州城,这次大家都说林尚沃第三次被那个二流子给蒙了。但10天以后,那个黄海道人回来了,而且令人惊讶的是,离开时空空的10辆牛车回来时已装满了人参,并且都是质量上乘的六年根参。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次轮到林尚沃大吃一惊了,看到10车上好的人参,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个黄海道人笑着回答说:“大人名扬天下,见多识广,又是鉴定人参的法眼行家,难道连这个都不认识了?”

“啊,这10车装的全部都是人参?”

“大人真是会开玩笑,不是人参是什么?我难道会挖一堆不值钱的桔梗运回来给您吗?”

林尚沃真是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当时满满一牛车货物称为一驮货,一驮人参粗略地估算一下至少值一万两银子,这个黄海道人运回来的10牛车人参,那就是10驮人参。10驮人参,数量真是非常惊人,换算成现钱的话将会超过白银10万两,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在把所有的人参交给林尚沃后,那个黄海道人说:“这些都是大人您的了,我终于能在八年后还清欠您的债务了。”

这人竟然是要用这10车人参来还八年前借的债,但是当初第一次借了1000两银子,第二次又借了2000两,加起来也总共只欠林尚沃3000两银子,他现在竟然要把这10车人参都送给林尚沃。

“这八年来你究竟都干了些什么?说来我听听。”林尚沃摆下丰盛的酒席来招待这个黄海道人。

几杯酒下肚,黄海道人开始侃侃而谈:“八年前我从大人这里借到2000两银子后,又回到平壤去找那个妓女,还是想搞明白那个妓女的洞穴到底有多深。第一次借您的1000两银子在一年之内一点痕迹都没留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最终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再去看个究竟。于是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弄清楚那个妓女的洞究竟有没有底。拿着2000两银子,我又一次扎进那家妓院在那里过了一年,很快到了和您约定的日期,但我除了又往那个妓女的洞中塞了1000多两银子外,其他仍一无所获,也没搞清那洞到底有多深。所以我只好失约了,没有回来见您。第二年,我又将剩下的不足1000两银子往那个妓女的洞里塞,但那洞似乎仍是深不见底。一天晚上,我数了数剩下的钱,发现剩下的银子已不足100两。我下定决心要振作精神,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不但自己最终搞得身无分文,而且还成了吞掉别人钱财的大骗子。于是我离开平壤去了开城,一路上都在琢磨用这100两银子干些什么,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什么主意?”

“我决定把剩下的100两银子全部买成人参种子,最终在市场上买了三斗人参种子。”

“买人参种子干什么用?”坐在酒席上一同饮酒的朴钟一早已听得不耐烦,催着那人快点讲,“快给大家说明白。”

那人却丝毫不急,兴致勃勃地继续讲下去:“我背着买来的人参种子到了江原道三陟郡,然后一直走到没有人居住的长白山深山老林里,到了山里,一个山谷一个山谷地到处察看,终于选中了一处面北背阴山坡,把人参种子随风撒下,这样我又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没有办法我只能顺着原路返回平壤又找到了那所妓院,那个妓女起初看到我很高兴,可一旦发现我钱袋里空无一物便看不起我了。于是我对她说,你现在也不是什么妙龄女子了,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年老色衰,现在你也到了该找个丈夫的年龄了。当然,她对我的话嗤之以鼻,可实际上她也确实是接近人老珠黄,来找她的人也大不如从前了。不久,我就成了这个曾经是绝色名妓的女人的丈夫,我们搬到平壤城外开了一家酒馆,她在前面卖唱招揽过往的顾客,我负责照料她的生活,就这样打发日子。岁月转眼即逝,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发现离开义州城已有八年了。”

听到这里,人们才注意到,这个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再是八年前那个鲁莽的年轻人的模样了,经历了酒、色和世间的许多风浪,他俨然已成了一个成熟的中年人。他接着讲了下去:“于是我又打起精神回到了义州城,这就有了10天前我来向大人请求借我10辆牛车的那一幕,大人不顾有第三次上当的危险,不问缘由就答应了我的请求,真让我很感动。我带着那些人赶着车去了六年前我到过的长白山山里,那里依旧没有人烟,甚至连野兽都很罕见,我在崇山峻岭之中凭着记忆和六年前所做的记号找到了当初撒人参种子的那片山坡。到那儿一看,那些人参种子都长得很好,山坡已经变成了一片参田,我让人把这些参挖了出来全部运到这里,您也看到了。”

这个人很骄傲地说:“大人您不是天下最有名的参商吗?您来鉴定一下这些人参的质量如何?”

“从药用的角度来说,六年参是质量最好的,而且这些参又长在人迹罕至的长白山深山老林中,不假人手,沐浴山中风雨自然长成,药效已接近野山参,真可谓参中上品。”林尚沃对于这些参也是赞不绝口。

“大人,您认为这些参能够值多少钱呢?”

“一牛车为一驮,一驮人参至少值一万两银子,这10牛车人参加起来价值10万两银子。”

这个人又问:“大人认为我用这些参来还八年前欠您的债够不够?”

林尚沃听了他的话笑了:“这是哪里话,这些参都是你的,都是属于你的财产,我只收回本息就行了。”

那人提高声音说道:“大人,您太客气了,我是用您的钱才做成这笔生意,这些参怎么能说都是小人的呢,这些参都是大人您的。”

一直在一旁的朴钟一忍不住又插了进来:“这位客官说的也有道理,这本钱呢是兄长您的,生意呢是这位客官做成的,人参当然也是这客官的。要不,这样办好不好,大家对半分,如何?”

于是两人依朴钟一的建议达成了协议,林尚沃付给这个黄海道人五万两银子买下了这批价值10万两银子的人参,两人各取所需,成了对半分成。由于林尚沃慧眼识英雄才做成了这批大买卖,八年之内用3000两银子挣来五万两,而这个人也因为遇到林尚沃才使自己的生意获得成功成了大富翁。这也应了我们平时常说的“商道即人道”这句话,意思是经商实际也是投资于人,林尚沃的这则逸事为这种商业哲学即商道作了极好的诠释。

“诚信为本”的商业哲学

那个人拿到五万两银子后即刻打点行装准备上路,林尚沃问他:“现在你准备去哪里?”

那人笑着回答说:“我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

“什么事?”

“我还没搞清楚那个妓女的洞到底有多深,现在我又有了五万两的巨金。我倒要看看,她的洞有多深,需要多少钱才能填满。我准备再试一把。”

“这么说,你还是要回平壤?”

“是的,这之前刚好那个妓女年老要退出妓籍,因为没有钱办‘代婢定属’,只好作罢,这次我回去,路上正好可以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把她替换出来。”所谓“代婢定属”,是旧时朝鲜妓女生病或衰老要退出妓籍时,通常要找一个年轻的女孩来代替自己入妓籍。没有钱的妓女可能会让自己的女儿或是侄甥女来顶替,有钱的则到贫穷的人家买一个女孩顶替,这样她们才能脱离妓籍还良为民。那人拿着五万两银子去找与自己相好的妓女去了。他走后,人们纷纷问林尚沃:“大人,您差点被那人骗了三次,第一次借给他1000两银子,第二次又借给他2000两银子,第三次他债还没还您又借给他10辆牛车和10个赶车的人,您为何屡屡相信他呢?”

林尚沃回答说:“很久以来,中国人把游走全国各地做生意的商人称为行商,这些行商做生意有两条铁打的规矩,一个是诚信,一个是不欺,就是不欺骗别人的意思。中国商人把诚信与不欺称作天道,认为这是商人最重要的品行之一。中国近代第一巨富樊现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谁说天道不可信,我南至江淮北至汴京,走南闯北,也曾遭遇过盗贼,也曾重病缠身,却从未有过一丝担心与忧愁,因为我知道上天了解我做生意时讲究诚信不欺骗他人。做生意时有人盘算如何骗我,我却以不欺待之,所以我的财富总在与日俱增,而整天只想骗别人的商人却是每况日下。’你们说那个人差点骗了我三次,但实际上他并没有骗我。这人虽沉溺于酒色,但却没有对我说谎,他可能不是个诚实的商人,但也绝不是一个撒谎欺骗他人的人。”

说完这番话,林尚沃提笔在纸上写道:

“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

写完后,林尚沃问周围的书生:“你们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书生答道:“只有坚守“不欺”两个字,一辈子照此去做,定将会受用不尽。”

林尚沃点点头说:“这句话是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说的。人们很容易将经商理解为这样一种职业,即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缺斤少两或是漫天要价都属家常便饭。因此,很久以来,人们都把经商之人称作‘奸商’。但实际上,经商的天道就蕴藏在范仲淹的这句话里。这就是不欺,欺骗别人可能会一时获利,心理上有一时的满足。但靠欺骗经商的人绝对做不了大生意,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欺骗别人就失去了信誉,而信誉却是为商之人最大的资本,也是最大的财富。”

说到这里,林尚沃并未打住:“此外,商业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变化,无穷无尽的变化,这就需要一个商人能够洞察未来可能发生的千变万化,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进退。第一次拿着一两银子做了五双草鞋的那个人虽然也挣了五分银子。但是,他还算不上是个商人,更像是个农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用一两银子去挣一分绝不是商人所为,商人的经营哲学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农民哲学,商人应当能够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从这一点来看,农民一年收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天运’,而对于商人来讲,更重要成败的因素是‘人运’。相比之下,那个做纸风筝拿到庙会上去卖的人确实有眼光,懂得观察时机,能够照自己的预想从海边贩盐到内陆出售,然后又在内陆收购农产品到海边去卖,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照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开了五家铺子,做生意也算是相当成功。但这个人的财运也就到此为止,此后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了。”林尚沃的评论戛然而止,他的口气是那样的不容置疑。

在旁倾听的书生们都迷惑不解,他们再次向林尚沃发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商人不但诚实没有欺骗别人,也没有失信于大人。”

听了书生的问话,林尚沃这才又开口继续讲下去:“这个人是典型的逐利之人,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去,属于那种看到下雨就去卖雨伞,看到天晴就做木屐卖的商人,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并以此作为他们的经营之道,实际上做生意并不是这样一种投机取巧的行当。”

说到这里,林尚沃才开始切入正题:“一个做大买卖的人是那种不管下不下雨雨伞照卖木屐照做的人,这是因为,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只热衷于追逐这种表面现象的商人挖空心思地去追赶市场潮流,常常在这种追赶流行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说,如果要做大买卖,至少要能够根据五年之后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经营策略。第三个人虽然有沉溺于酒色,有二流子之嫌,但却能看到六年以后的事情发展,买了人参种子撒到长白山深山老林中去,最终获得价值10万两银子的巨额收益。从前有句老话,‘最贤明的人是那些看起来最愚笨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说:‘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也就是说凡是想挣大钱的人首先要使自己心胸、视野变得比山高比海深,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野兽和鱼,人的修养达到这种程度,富贵就不难求了。”

评分

7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发表于 2014-11-25 16:53: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符V号 发表于 2014-11-25 15:58
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

学习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4-11-25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林尚沃慧眼识人,与黄海道人惺惺相惜堪称佳话。故事传递的信息量远比林尚沃的最终答要大。除了“不欺”以示诚信外,两人互动中表现出的“不解释”、“不追问”,更发人深省。

林尚沃替妓女赎身实为官商合作铺路,虽广遭非议排挤,其仍能隐忍坚持不辩解;黄海道人借钱逍遥数载,没猜错的话应该是从平壤鸡处套取东北参客的行业机密,了解人参播种在何处才金贵,才能长成野山参。而他却承受误解,从没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任何解释,且林尚沃自始至终也没刨根问底,这正是本文最大的看点,这种默契,才是那些不能说的秘密。

成功,总伴随着几家欢笑几家愁,文中的赢家是林尚沃、黄海道人,甚至平壤鸡也可以算上,毕竟最后赢得了自由嘛。但大家有没想过输家?那些靠垄断野山参机密控制出货量和库存的东边参客、参商们,本来定价权在他们手中,卖一驮货能够家小吃一辈子了(反正野参这东西都是达官贵人在消费,出货多少与民生无关)。现在市面上突然出现这么大的计划外库存,价格难免一泻万里。。。另外这种供给还会源源不断,你以为黄海道人只种那一次就不再种了?一个有心机的人,一股新势力,最终会冲击乃至拖垮一个传承了千年的行业!

“不欺”,不代表“不瞒”——难得的好文,收藏了!

点评

不欺”,不代表“不瞒”  发表于 2014-11-26 13:1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1:22:02 | 只看该作者
做期货这一行真是好修行啊。

真是这样的!期货是介于天堂和地狱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期货是最修炼人性的地方,大隐隐于市,在最贴近人性和欲望的地方才是真修炼。
佛说有3万8千个法门!
我们都是以交易修炼为法门的修行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6:09:38 | 只看该作者
真的不好意思了!大家见谅,不知是我的网速还是电脑问题,发帖总是不成功,造成重复多次发帖了,晕死{:soso_e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1-24 15:43:42 | 只看该作者
女人越漂亮,你越要经常训斥她,冲她发火{:soso_e102:}

点评

经验之谈啊  发表于 2014-11-24 16: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24 16:23:53 | 只看该作者
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1-24 19:28:0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1-24 19:56: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心灵鸡汤!看来做期货也要多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16:13 | 只看该作者
心灵鸡汤!那大家再欣赏国内期货界传奇人物——浓汤野人林广袤
他在博客的对长线交易的深刻理解的一篇文章。
————————————————————————————————————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2011-04-27 14:12:49)
标签: 杂谈       
    还是金庸,还是独孤九剑,(以下文字大部分引用自一位武侠爱好者整理)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是剑走偏锋(一招鲜,以奇招赚钱)的对立面,也是剑走偏锋的下一个阶段。剑走偏锋说的是在与对手实力有差距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技巧。而重剑指的是绝对实力,在与对手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无需任何技巧。
    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恐怕是金庸笔下最出名的未出场人物了。我们对他的剑学之道做一番考证,看看能否找到交易之道。既然是考证,就难免要引经据典。而关于独孤求败最为详尽且被认为是可靠的“文献记载”的就莫过于他自己在“剑冢”上的题字了。
   根据该“文献记载”,我们知道独孤求败一生用过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别名之以:利剑级、软剑级、重剑级、木剑级和无剑级。
   首先来考察一下“利剑级”。
   “独孤九剑”显然是属于这个级别的武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铁重剑是根本无法施展“独孤九剑”的。而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题词中,对无名利剑又有如下评语:“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弱冠前”即二十岁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能自创出“独孤九剑”这样的剑术,即便将这一创作的时间推迟到“软剑级”阶段,即三十岁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剑术的创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点类似于期货的交易方法,是经过无数前辈高手推敲琢磨后才逐渐完善的一种体系结构。而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该知道,“独孤九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完善的武学体系结构,类似波浪理论,海龟理论等交易理论,其中包括了总诀、破剑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极具完备性的武学理论。作为个人,要创造这样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都是几乎不可能拥有这么高的经验和见识积累的。武学奇才如张三丰也须到百岁之后才能自创太极剑和太极拳(这是一个以柔克刚的武学体系,相当完备,而且发前人所未想,不愧为一代大宗师),相比之下杨过三十多岁时自创的“黯然销魂掌”则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毫无体系可言。
   由此不难断言,“独孤九剑”最有可能是独孤氏的家传武学,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一样,而且就剑法的名称来分析,也是家传武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独孤求败非常幸运地出生在这个武学世家,因此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学会了这套家传绝学,得以仗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然而,独孤求败毕竟有其过人之处,他在二十岁左右时,便跨入了他剑术造诣的第二个境界“软剑级”。
   关于这柄软剑,独孤求败的题字颇耐人寻味:“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从表面上看,将“误伤义士”归咎于软剑的“不祥”,并将其“弃之深谷”,似乎实在有失高手的水准。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仍不难发觉其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独孤求败弃利剑而就软剑的原因。
   众所周知,“独孤九剑”是一种很容易达到“无招”境界的剑法,但达到“无招”的境界后又会如何呢?令狐冲在未学“独孤九剑”前就曾问过风清扬一个颇有创见性的问题: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风清扬显然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为了不致被后辈小儿问倒而显得很没面子,就以一句“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敷衍搪塞过去了?(前几年期货上达到无招境界的人很少,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手都已达到,这位太师叔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可吃了大苦头,与东方不败的一战几乎送掉小命,东方不败用的是绣花针,还有比它更轻更快的吗?独孤求败当时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而非常自然地,他也会想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无招相较,快者胜。”(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一战中之所以大吃苦头,正是因为对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独孤求败为什么选择软剑了,软剑的优点正在于其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唯快不破。(也是目前期货上赚钱的一种方式)现实中的武者很多都是速度型的,因为只要体能不走下坡,靠着时间的累积也可以慢慢的把速度提到一个远超常人的高度,再配合以技巧、扎实的功力,足以自保。(我曾经用2万8尝试过,以秒计的快速交易,一个月做到15万,半年到600万).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剑过于快了往往就难以收发自如,起初独孤求败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剑法已渐入魔道(很有可能还因为江湖中人称他为“剑魔”而沾沾自喜),直至发生了那桩“误伤义士”的“恶性事故”。
   关于如何会“误伤义士”,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其产生的结果(即令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定义为“不详”之物而“弃之深谷”,并由此开创了“重剑级”的新境界)来看,该是与“软剑级”剑术无法收发于心有关。由此看来,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弃之深谷”的行动,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对“软剑级”这段武学弯路的摒弃,和另起炉灶的决心,颇有一点“觉今是而昨非”的味道。
   放弃“软剑级”这一剑学歧途之后,独孤求败以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终于悟出了“以拙胜巧,以重压轻”的剑学至理,从而对其祖传剑法作出了第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之所以称之为“实质性的突破”,是由于作为独孤家祖传剑法“独孤九剑”最高境界的“无招”,在“重剑级”这一剑学新境界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
   《神雕侠侣》中对杨过初练玄铁重剑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写:“如此练剑数日,杨过提著重剑时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击刺挥掠,渐感得心应手。同时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独孤求败在青石上所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比如挺剑直刺,只要劲力强猛,威力远比玉女剑法等变幻奇妙的剑招更大。”
    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事实上正是“无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以杨过这般轻狂跳脱的性格,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由神雕督促着练剑,尚能在数日之中就达到了“无招”的境界。(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学理念上达到“无招”的境界,但却在使用玄铁剑时自然而然地把“无招”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剑级”剑法的奇妙之处。
    唯快不破与重剑无锋:假设排除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单纯以境界来判断的话,“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应该是略胜一筹的。其实严格来说“唯快不破”并不能算是一种境界,只是在速度上达到了一个另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而后者则是在境界上有了一定的感悟可以做到以慢破快、以静制动、以无极破万象的程度。技术派在无招之后求快,而基本面分析派在无招之后追求的就是重剑无锋,沛然之势不可挡。(大家自己感悟,我无法表达,通过实盘给大家看)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段充满了自信与豪气的题字,说明在正当壮年之时创立了“重剑级”剑学的独孤求败在当时实已无敌于天下了。
    先写到这,木剑乃至无剑,我没有想到是什么。该看懂的朋友自然能看懂,现在看不懂的,以后再来看吧。

    实盘基金今天无操作,初始800万  权益1267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1-25 08:44:49 | 只看该作者
昨晚在手机上看到的,好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11-25 10:26: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念之前 于 2014-11-25 10:32 编辑

谢谢。无招近乎于道。
人品还是人品。
承受。。。。。。
福德。。。。。。

点评

很久不碰到老师上论坛了。。。。  发表于 2014-11-25 10: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1-25 10:5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念之前 于 2014-11-25 11:01 编辑


哪里敢当啊!转型也是一种人品的重新修正。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1:05:30 | 只看该作者
哪里敢当啊!

老师在佛学上的修为,足以是我们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11-25 11:08:20 | 只看该作者
佛法永远是指引啊。
做期货这一行真是好修行啊。不容易啊。
但见己过才能进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6
发表于 2014-11-25 11:22:24 | 只看该作者
一念之前 发表于 2014-11-25 11:08
佛法永远是指引啊。
做期货这一行真是好修行啊。不容易啊。
但见己过才能进步啊。

我也喜欢佛学,以后向前辈学习.{:soso_e100:}{:soso_e100:}{: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11-25 13:00:45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好奇木剑和无剑,讲的是自身吧

点评

木剑和无剑;我的理解是著重于内力内功的修炼,只有深厚的内功才能驾驭木剑,才能做到草木皆可为兵器!同样长线趋势交易不也是著重心态和心境的修炼吗。。。。  发表于 2014-11-25 1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11-25 13:11:10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学无止境,独孤求败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关于如何用木剑胜过重剑,曾经引发了杨过如下的思考:“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力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种方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剑法精奥,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剑级”和“软剑级”的水准,不作考虑;而“内力充沛,恃强克弱”也仅适用于“重剑级”,倘若对敌双方都是“独孤求败”,用这种方法较量的话,败的必然是那个使木剑的“独孤求败”,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木剑胜重剑”了。
  杨过显然是照后一种方法练的,所以虽将木剑练得颇有声色,但成就也就仅止于“重剑级”而已。这点在他与金轮法王的那场决战中就得到了证明,当时他空手与金轮法王交战,又要救郭襄,明显处于下风,于是便开始后悔过于托大没带玄铁剑,可见他当时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铁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属“重剑级”的范畴。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木剑级”呢?百年后的另一位武学大宗师张三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极剑法的“以柔克刚”、“以我之钝,挡彼之无锋”。武当山上,张无忌以木剑迎战方东白的倚天剑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髓。但张无忌本人的武学修养并没有达到“木剑级”的水准,他和杨过一样是在他人的指点之下将这些高深的武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日后会被波斯明教的“风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杀得大败。独孤求败当年在海潮之中练剑,面对大海无穷无尽的威力,终于悟出了“以柔可刚”的道理。用木剑与玄铁剑相斗,使木剑者只要不去直撄玄铁剑之锋,一味与之缠斗。时间一长,使玄铁剑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时使木剑者就必胜无疑了。此即木剑胜重剑之法。由此,独孤求败达到了“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神雕跟随独孤求败日久,虽知其练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将杨过拉到海边,让他自行领悟。可惜的是杨过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蛮力与海浪拼斗,虽将内力练强了不少,但于武学修养上,却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无怪他始终没能达到“木剑级”的境界。
  最后,独孤求败提到“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所谓的“无剑胜有剑之境”不难理解,当是指“无形剑气”而言的了。
  剑术练到这种程度,与前面提到的几个级别相比,作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枪大炮相对于冷兵器之间的区别了。而且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与段誉的“六脉神剑”又有所不同。其一,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是自创的,与段誉学自图谱的“六脉神剑”相比,其难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语;其二,“六脉神剑”尚有剑招,而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则显然是无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别。
  由此可见,独孤求败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深不可测的武学修养。如果说,《天龙八部》中那位无名老僧是金作中内力修为最为高深的人,那么若论武学修养之最,则非独孤求败莫属。杨过和令狐冲不过学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独步武林,足见所谓“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绝非瞎吹牛皮之语。
  独孤求败:其时就是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只想求一败己之人而已。表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已经是无懈可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11-25 13:13:34 | 只看该作者
悟武道 发表于 2014-11-25 13:11
然而学无止境,独孤求败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是这段历史的 ...

其实很早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就是林广茂博客转发的,但是自己的基础太差,完全不能在期货上结合,来了易家才做了大量的交易练习快和准,现在又看一遍才知道自己差距多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11-25 13:19:01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11-25 13:19:20 | 只看该作者
求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3:36:1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双方一开始较量的是招式和“剑法”,进而比内力内功,如果只著重招式不注重内功的修炼,就像笑傲江湖剑宗和气宗比武一样剑宗的掌门人是打不过岳不群的。
但是如果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也就是内力已近相当,我看就要比“招式”。这所谓的“招式”也不过是“无招”中的有招,出奇制胜使出让对方意想不到的一招来制敌;其实高手之间的胜负和差距只是一线{: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易家网  ©2015-2023  郑州期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136号 豫ICP备16010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