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服务实体经济 护航转型升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7 10:0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 刘志超 来源:《中国期货》
        四月的杭州鸟语花香,惠风和畅,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我们又一次相聚在西子湖畔,共谋期货及衍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大计。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从2007年连续举办至今,走过了九载春秋,已经成为聚焦行业热点、探讨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次论坛携手首届场外衍生品论坛,主题定位于“新常态·新征程——护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如何建立和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正是当前我们行业的热点话题。希望参加论坛的嘉宾和朋友们积极建言献策,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历史机遇,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加快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增长向中高速换挡,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升级,经济发展从过去的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及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战略,通过基础设施、贸易规则、相关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周边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常态意味着新变化,也意味着新机遇。适应新常态,推进“一带一路”大战略,需要金融行业积极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支持,包括投融资支持、风险管理支持、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和定价服务支持等,为实体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保驾护航。可以说,经济新常态为提供风险管理基础工具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机遇面前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我们期货经营机构自身的服务能力不足外,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就是我们这个市场目前所能提供的产品、工具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差异化风险管理需求。
  从风险管理需求端来看,由于企业规模有大有小、产业行业千差万别、地域分布跨度较大,因此其风险管理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个性化差异。从风险管理供给端来看,虽然目前上市的期货品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但金融期货品种仍不够丰富,商品期权也尚处空白,且期货市场提供的都是标准化合约,因而难以充分满足实体企业个性化、差异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巨大需求,要求期货及衍生品行业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场内市场,丰富场内品种和工具,为各类企业创造有利的风险对冲环境;二是要提升中介机构实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利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为企业量身定制风险管理产品。
  所以说场外衍生品市场通过提供非标准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实体差异化、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纵观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趋势,衍生品场外交易的规模早已远超场内市场规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全球场外衍生品名义持仓总额达691万亿美元,约为场内持仓金额的9.5倍。而目前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实体企业为实现其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只能借助国外成熟市场对冲风险。例如,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的铁矿石掉期合约,2014年平均每月有2000多万吨的交易量,其中相当部分的客户来自中国。
  相对于资源配置功能、投融资功能、财富管理功能来说,我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还远未能发挥出来,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不相匹配。差距就是机遇,不足就有空间。今年一月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实体经济风险管理需求”。我们要牢牢抓住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以满足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巨大风险管理需求为己任,大力推动行业创新,促进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期货经营机构作为衍生品市场的专业机构,肩负着建设和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历史重任
  如何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如何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这是一个新课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一是与实体经济庞大的风险管理需求相比,我国期货经营机构规模偏小、业务单一、服务能力仍然滞后;二是在当前我国整体信用环境较差、立法基础薄弱的现状下,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面临不小的挑战。例如,我们有的风险管理公司在为企业提供仓单服务时,出现了客户信用缺失、开具虚假仓单等问题;三是目前我国场内市场产品和工具不够丰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空间;四是机构间交易平台的缺失,场外衍生品业务开展机构面临着严重的流动性不足问题,风险较大。
  在中国证监会等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期货业协会积极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建设。2012年底开展的以期货风险管理公司为依托的试点业务,就是探索场外衍生品业务的重要举措。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摸索,已有41家期货公司依托风险管理公司,努力探索利用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基差交易等业务形式,有效利用场外期权等工具,积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企业,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了一批较为成功的模式,例如永安资本、新湖瑞丰尝试用“二次点价加复制期权”服务农户,南华资本、金瑞资本等公司作为场外交易商尝试开展场外期权的设计和交易业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为加快场外市场的建设,2014年中国期货业协会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基金业协会共同发布了《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交易主协议及补充协议》,完成了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交易商品定义文件及交易确认书的发布准备工作。此外,中国期货业协会还专门成立了衍生品交易商委员会,研究制订衍生品交易商试点的相关自律规则、协议等文件。
  在此,我想强调的是,与场内市场不同,在场外市场建设中,期货经营机构等专业机构仍然可以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做市交易等服务,仍然可以成为场外市场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担当起推动场外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期货经营机构应时刻以服务实体经济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学习借鉴国外同行开展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摸索,勇于尝试,要把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作为创新转型的重要方向,作为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
  三、积极探索建设一个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相匹配、风险管理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期货及衍生品市场
  面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加快转型,努力提升自身实力。要积极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建设,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我提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宗旨。期货市场作为国家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期货经营机构应该成为为实体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期货及衍生品服务商和供应商,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的基础服务功能。为此,期货经营机构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观念,跳出传统的“经纪通道”思维,尝试用风险管理的思维、财富管理的思维、互联网的思维来寻找自身的发展定位,采取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竞争策略,寻求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但应牢记,我们的任何探索和创新都应紧紧围绕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展开,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这个根本。
  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衍生品交易商,推动场外衍生品机构间市场的发展。面对市场的需要,我们要探索建立以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为目的的专业交易商制度,研究金融机构和产业客户发展成为专业交易商的条件及风险防范机制,支持期货公司作为对手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证监会去年发布的《创新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期货经营机构开展期现结合业务,为产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大宗商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服务和产品”,中国期货业协会将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场外衍生品机构间市场的建立。
  这个机构间市场将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以为实体企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风险管理服务为宗旨,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功能的实现;同时,为专业交易商等市场参与者创设和交易场外衍生品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提供平台;促进期货及衍生品相关市场间的互联互通;为风险管理公司等机构开展期现结合业务提供第三方管理服务等等。
  三是利用多种渠道,增强期货公司资本实力,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要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的功能,期货公司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增强资本实力,优化治理结构,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力。2014年,证监会修订发布了《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允许自然人持有期货公司股权,为期货公司上市扫清了制度性障碍。本月初,中国期货业协会也发布了《期货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则》,进一步拓宽了期货公司融资渠道。近期已有一家期货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期货公司。
  在此,我想多说几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又称新三板,定位于服务中小微企业,相比于主板市场,新三板市场以其灵活的机制,造就了其上市成本低、上市时间短、融资灵活等特点。我们期货公司也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市场,尽快增强资本实力,为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四是紧绷风险防范这根弦,守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底线。推进行业创新发展、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是一个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的过程,这其中隐藏着很多未知的风险,我们一定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始终把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贯穿于市场创新发展的全过程。与场内市场相比,场外衍生产品因其能够量身定制、满足交易者个性化的需要而受到市场青睐,但同时也具有结构复杂、交易不透明、杠杆较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因此在为实体经济管理风险的同时,要注意风险防范,否则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容错,但创新不能太“任性”,任何创新都不能以违规和风险外溢、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代价,因此我们的期货经营机构要紧绷风险防范这根弦,守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底线。
  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期货市场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从根本上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在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必须要建设一流的人才队伍。一直以来,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们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们要下大力气突破这个瓶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培养长期规划、人才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为此,中国期货业协会在今年二月发布了新的人才战略发展规划,正在加大新形势下各类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但各公司也要有计划地培养适合其发展战略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批既懂现货又懂期货,既懂商品又懂金融,既懂场内又懂场外,既懂境内又懂境外,能开发、设计、利用不同工具为实体企业管理风险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一点是我们当前非常需要大家做的事情。
  最后,我还想借此机会对期货分析师朋友们提点希望。当前我们的行业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期货分析师要转变观念,要有转型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期货分析师要从现有的信息收集、行情分析、投资建议的角色定位,努力转变到为客户开发、设计和提供风险管理产品工具的角色上来,要深入产业、贴近企业、贴近实际,不断发现需求、分析需求和匹配需求,用我们自身的专业能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企业,实现期货分析师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期货市场走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踏上了创新发展的新征途。让我们抓住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机遇,把握经济换挡期的时代脉搏,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一定能够发展壮大,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住  

本版积分规则

建议使用1024*768分倍率、IE6.0以上进行访问,低版本IE将不能正常浏览 所版权所有 @2001-2006 中国期货协会 CF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71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604 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33号同泰大厦C座八层 邮编:10014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